Wednesday, October 04, 2006

創意團隊: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-爭論完,再一起喝啤酒去!

創意團隊: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-爭論完,再一起喝啤酒去!

作者:林婉蓉  攝影:李芸霈
本文出自:2006年9月號
文章類別:創意
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個會議室坪數不大,繞著會議桌,可以坐滿十個人。會議室前方是一整面隨時可寫下討論事項的牆,連接辦公區一端的那扇牆門,拉開以後就成為開放空間,將會議室延伸到擺放咖啡機、參考雜誌和各類材質的公共空間。

這裡是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的會議室,具設計感的米黃色座椅,坐著四個產品設計師、兩位平面設計師、一個實習設計師,以及設計總監陳禧冠,正熱烈進行著「Design DNA Workshop」,找出什麼是明年飛利浦設計的美學基因。

會議的第一階段由每個人寫下所有想法,用便條紙貼在牆上,逐一討論。第二階段則根據上個階段的想法,手繪顯示器設計草圖。

「in surprise」,大家看著便條紙上的字哈哈大笑,七嘴八舌地開玩笑,「所以盒子裡有根棒棒糖嗎?」「哇!有個拳頭彈出來!」這個會議十分動感,充滿笑聲、爭辯、手勢和表情,每個人都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意見,甚至用手舞足蹈的表演方式來說明想法。大家或坐或站,沒有人正襟危坐,兩道門總是開啟著,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離開又回來。

開放的對話環境
創意常是在充分的對話中浮現,一個開放對話的環境,對創意團隊來說,益發顯得重要。

美籍產品設計顧問蘇博德(Brad Zuege)在台灣工作了六年,待過本土企業團隊,也待過外商公司。他發現在台灣本土企業的團隊裡,大家總是很怕說出自己的意見,唯恐說了什麼蠢看法或是不該說的話。「那又怎麼樣呢?再差的意見,說出來總比什麼都不說來得好,」蘇博德認為,或許沒說出來的其實是個好點子,也可能大家從你的意見上發想,經過腦力激盪後,就產生很棒的創意,「甚至開會吵架都比不說話要好。」蘇博德很難接受一群人沈默地坐在會議室裡,一切只聽老闆的。

在飛利浦設計團隊裡,大家都直呼名字或英文名字,對總監也是一樣,稱呼他為「禧冠」或「SK」。產品設計顧問李建宏認為,對主管直呼名諱,比較能消弭上下從屬的階層觀念,無形中跨越了不能大聲說出反對意見的障礙。

遇到意見不同的時候,難免彼此爭論,飛利浦設計團隊還發生過因此吵架的情況。不過,會議結束,恩怨就留在會議室裡。「設計師一定要有這樣的能耐,可以容忍在開會的時候彼此針鋒相對,然後出了會議室,一起去喝啤酒。」陳禧冠指出,一個創意不被接受不代表你這個人被否定,開放的環境是每個人都能不需遮掩地評論事物,然後有接受公評的雅量。

可以直話直說、毫無顧忌公開吵架的團隊,一定要彼此交情夠,才能這麼做。團隊成員的默契是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創意養分時,一點一滴建構起來的。

隨時分享交流
一個團隊的氣氛好壞攸關整體戰力表現,團隊成員的分享交流十分重要。德籍產品設計顧問賀恩(Holger Hoehn)最愛3C產品,時常mail最新產品的網頁給大家參考;李建宏喜歡逛文具店,從好玩又具巧思的文具堆中找尋靈感,他前幾天買了一個橡皮擦會不見的Hello Kitty橡皮擦,帶到公司和大家討論是否可以運用在螢幕底座的設計。

有的人喜好看雜誌、有的人喜愛聽音樂、有人蒐集香水瓶、有人迷上了車子。除了平時私下的交流,每個人都可以在分享會上,分享看到的電影、讀到的好書、聽到的音樂或觀察到的現象。此外,陳禧冠也會派人到世界各地看展覽,帶回來不只是展場產品的照片,還要分析他體認的趨勢,和大家一起討論。

工作上的合作是增進同事間了解最直接的方式。不少公司是在一開始就分工清楚、指派每個專案的負責人。然而在飛利浦設計團隊,是大家先一起討論出方向,後續執行再由專人負責並搭配其他設計師完成。「這是廣度的展現,有不同的腦袋集思廣益,」李建宏認為,即使同樣一個字,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,透過討論,「當初沒想到」的觀點,一個個冒出來。

當然,一同出遊是感情加溫的特效藥。無論是一起跨年倒數、聚餐、唱歌,還是到花蓮和澎湖幾日遊,都是團隊默契無形的增長。「我們還要去賽車、泛舟,和其他公司舉行足球賽。」賀恩說,想一起做的事情還有一長串。

勇於接受新刺激
閉門造車絕對沒有大創意,接受新刺激,才容易有新的想像。飛利浦設計團隊有個工作輪調制度,雖然台灣團隊負責設計顯示器,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申請或調派到別的分區設計中心支援如吹風機、刮鬍刀、電熨斗等設計,其他分區設計中心的設計師也能透過交換,到台灣來設計顯示器。到國際間交流、取經,來點改變,新意油然而生。

體驗在不同文化之下工作和生活的差異,不僅擴展眼界也充實人生,腦袋又活了起來,人就會改變思考和行為。資深產品設計師周育潤去年到荷蘭出差三次,在此之前,他從沒到過歐洲。在荷蘭,晚上8點以後,如果你還在辦公室,一定被趕出去,倘若週末要到辦公室去,得申請核准才能成行。在歐洲,面對的全是外國設計師,如何和他們討論、互動,並凸顯自己的特色,是一門學問。「回來以後,我現在面對其他場合,都更能勇敢地表達我的意見。」周育潤說。

每一種體驗和嘗試都會豐富人生,靈感不是無中生有,都是來自個人長期累積的經驗與觀察。需要做的,就是告訴自己擴張膽識。「我們的設計師很忙,在不斷掏出想法的同時,也大量地吸收新事物。」這是陳禧冠領軍的飛利浦設計團隊一貫的氣氛。團隊的創意在釋出點子與吸納新知的循環下,就像活水源頭,源源不絕。

扼殺團隊創意的二十句話
團隊激發創意時,最怕被潑冷水。以下是二十句職場上最常見的創意殺手,小心,以後千萬別再隨口這樣說了喔。

1. 時間不夠

2. 人力不夠

3. 以前沒人這樣做過

4. 想這樣做,再等個幾年吧

5. 你講得是有道理,但應該做不出來吧

6. 如果你講得對,為什麼別人不做

7. 先去做市場分析吧

8. 以前都這樣做,一定錯不了

9. 成立一個專案小組再說吧

10. 生產部 / 業務部不會接受的

11. 你跑得太快了

12. 現在業績已經很好了,為什麼要改變

13. 你是菜鳥,不懂啦

14. 這不在我們的年度計畫裡

15. 這不是自找麻煩,增加工作量嗎?

16. 超支了!

17. 先把手邊的計畫完成再說

18. 你根本搞不清楚問題是什麼

19. 你想太多了!

20. 老闆絕對不會接受!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