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06, 2006

創意達人:李欣頻 絕不滿足於一種人生

作者:瞿欣怡  攝影:吳毅平
本文出自:2006年9月號
文章類別:創意
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李欣頻活得很用力,她說自己每天都像是新生一樣,不停地向外找尋各種可以挖掘生命跟創意的方法,也激勵她的學生跟讀者一起來玩。

一年200部電影,365本書
看電影時,她把電影中別人的人生,看成自己的人生,她一年看兩百部電影,等於一年過了兩百多個人生。不只如此,她看電影時會自己變成五個角色︰主角、對手、導演、編劇、攝影師。夠忙了吧?她的手還同時記筆記!所以她到底過了幾個人生?

李欣頻自己大量地閱讀,叫學生也要一年讀三百六十五本書。她看著書桌上堆了幾十本書,笑說︰「這只是一小部分我正在讀的資料而已。」教廣告文案時她告訴學生︰「不要讀現成的文案,去讀詩。」

連坐在電視機前,她都像個好孩子,按表操課。她開心地說︰「每個月我都會把《Discovery》頻道、旅遊頻道、《國家地理頻道》的時間表印出來,勾出我想要看的節目,當作新知探險。每次看完這些節目,我都會很滿足地睡覺,開心自己又多了點知識。」

旅行時什麼都試
她連旅行都認真到不行。她說︰「同樣的壽命,旅行能讓你走得更遠。」她每趟旅行幾乎都可以變成一篇篇作品,甚至發表成書,最重要的是「旅行的態度」,她每年至少做一趟旅行,飛機一落地,她馬上就變成「當地人」,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故鄉般地去感受一切,她什麼都吃,什麼都好奇。就像自己除了多一個人生之外,又多了一個國籍,多了一個故鄉。

李欣頻還有無數的箱子,她書房儲物櫃外貼了標籤紙,上面註明一個又一個主題,有正在寫的書,正在研究的主題,櫃子裡有許多小箱子跟書本,小箱子裡裝了許多小紙片。只要她靈光一現時跑出來一個絕妙想法,就會馬上記下來,有時候走在路上沒帶筆,她就翻出眉筆跟口紅,寫在小紙片上,回家後把小紙片收進分類好的箱子。對了,她現在同時在寫七本書。

往自己身上挖寶
除了向外走,李欣頻還要向內找自己,因為在她眼裡,每個人都是一個寶藏。她說︰「如何定義自己非常重要,如果你只認定自己是某種人,怎麼裝得下其他的東西?」她舉例說,許多人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容器,拚命地裝東西,可是再怎麼樣也是有限的,她問︰「為什麼不把自己變成一百個容器?有一百種可能,不管什麼樣的知識跟觀念,都可以裝進來。」

然而,看起來「有容乃大」的李欣頻,卻很抗拒「每個人都一樣」的說法,尤其,她根本就說︰「創意是沒有辦法教的,你模仿別人,一心想速成,只會讓所有人的創意都一模一樣。每個人就像一個種子,會長成不一樣的植物。」那她的創意課裡教些什麼?她說︰「我教學生找到自己,上課時告訴我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,從自己的身上找到好玩的東西,激發他們的創造力。」她說︰「創意的礦產在自己身上!」

不被障礙物絆倒
李欣頻還強調要「拋開障礙物」。她說︰「不清出內在空間,就什麼新東西都裝不下了,所謂的障礙物可能是別人的眼光,也可能是自己帶來的壓力,一定要把所有雜亂的想法清空。簡單地說,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你一個人,可以成長的空間不就無限大了嗎?」

李欣頻最新出版的書,又轉到更玄的地方,她走向前世跟夢境,在《夢‧前世‧靈魂之旅》中,她鉅細靡遺地描述自己通靈的過程,她還可以看見前世的流轉,解出夢境裡的謎。但她在序裡說,看她的書,不用相信也不用考慮真假,她說︰「你可以試著不用原有的價值去批判,就像在經歷一場夢,或是一部奇幻電影就好了。」

她還是如常地創作、演講、寫文案。採訪完兩天後,她要出發到杜拜旅行,她一邊講著這趟旅行,一邊翻開她為宏碁電腦畫的網站企畫圖,她不會用電腦畫網頁,就用白紙糊成國畫般的長卷軸,用筆慢慢地畫,她興奮地在紙上亂比,說︰「這是首頁,這是藝文區,這是網站的另外一區……」所有的創意工作她都當玩樂,所以她可以趴在地上畫一整天。
她往四面八方走,用很多方法訓練自己、找到自己。她也這樣教導她的學生。

有關創意生活的提問
Q︰妳怎麼逛誠品旗艦店?
李欣頻(以下簡稱「李」)︰我不愛逛書店,尤其是自己出書的時候,會忍不住一直繞過去看,

所以乾脆不要逛了。上網路買書就好。

Q︰最愛看報紙的哪個版面?
李︰奇聞軼事版。

Q︰日常生活中最無法忍受的是什麼?
李︰日常瑣事。我真希望有人可以幫我繳水電費、電話費,這樣就不用擔心常常被剪斷了!

Q︰台北市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?
李︰夜市。

Q︰有哪些跟創意有關的怪癖?
李︰因為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樣,所以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怪。

Q︰如果妳的創意不被人接受,會怎麼做?
李︰拿回來放在書裡。

Q︰什麼樣的人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?
李︰無法想像明天的人生,才是最好玩的人生。要安全感做什麼呢?安全等於無聊。大膽到哪裡,創意就到哪裡。

Q︰每晚睡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情是?
李︰看前世的畫面,就像等待太空船一樣,不知道可以去哪裡,但一定會有秘密跟驚喜降臨。

李欣頻

1970年8月生,專欄作家、廣告文案,著名作品包括誠品書店、中興百貨等。曾任教於台灣科技大學、中原大學講師,著有二十六本書,至三十五個國家旅行。

Wednesday, October 04, 2006

賽門鐵克個人消費性產品事業部協理呂理正:聊天觀察訂策略、半年獲利126倍


採訪.撰文/陳芳毓siren@managertoday.com.tw
文章來源《經理人月刊》8月號

擅長從觀察中找機會、定策略的賽門鐵克大中國區業務經理呂理正,形容自己每看到一個產品,就會不由自主地把它的4P在大腦CPU裡跑一次,思考它的策略;而減肥膠帶就是他最輝煌的戰績。

賽門鐵克大中國區業務經理呂理正是個充滿創意的策略人。擁有MBA學位,擅長從生活中摸索、印證所學的他,形容自己每看到一個產品,就把它的4P(產品、通路、促銷和價格)在自己大腦CPU裡跑一次,思考它的策略。他善於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管理概念,更喜歡從觀察聊天中,找商機、定策略。

從觀察消費者,找出機會點

呂理正曾在3M服務4年,負責醫療用膠帶業務。當時是80年代中,因為「媚登峰」「最佳女主角」等減肥機構成立,台灣當時颳起一股減肥旋風,非科學性的減肥偏方,像是「神奇海藻減肥肥皂」或減肥食物等,也開始在市井間流傳。

「做好策略的前提,就是觀察消費者行為,」因為同事、客戶幾乎都是女性,朝夕與她們相處,讓呂理正歸納出女性消費者對於減肥的3種行為模式:第一,不論年齡體重,每個台灣女生都想瘦;第二,沒有耐心,都想速成;第三,喜新厭舊。所以,非科學性減肥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很短,大約只有6個月。

觀察了一年的減肥風潮,呂理正最大的心得就是:女人的錢最好賺!但,問題來了:怎麼把「女人」和他負責的「醫療膠帶」兩樣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扯上關係?「剛開始完全沒有機會,但是你要先了解機會,才可能抓住機會!」呂理正回憶。

機會來了。這天,辦公室一位女同事問呂理正,有沒有透氣膠帶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:「你哪裡受傷了?」「不是,我要減肥。」說完,她遞給呂理正一本女性雜誌,裡面介紹的是當時日本最流行的「膠帶減肥法」:把膠帶纏在手指上,就可以減肥。

呂理正眼睛一亮!

但是,他對產品特性十分了解。透氣膠帶寬約1吋,所以得剪成6片再撕,但這樣不好減也不好撕。而且透氣膠帶沒有彈性,纏在手指上不好活動,碰到水也會濕濕爛爛的。

呂理正立刻拿出10多種醫療膠帶讓這位女同事試用,請她找出最適合的那一種。兩周後,女同事告訴他,最好用的是「絲綢膠帶」──這種膠帶有彈性、黏性佳,只有大醫院會用這種膠帶來固定病人的鼻餵管。但為了省錢,大多數的醫院還是用一般透氣膠帶,這使絲綢膠帶全台灣每月銷售量只有30盒。

儘管已經找出適合的產品,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。當時3M只提供樣本,沒有行銷預算,要怎麼推銷這種非消費性的產品?

抓住時機與資源,確實執行

非常巧合地,呂理正突然接到出版社的電話,說要出一本有關膠帶減肥的書,裡面有介紹3M透氣膠帶,所以希望呂理正給些廣告預算。呂理正把對方邀到辦公室,翻翻書,發現對方果真用錯了膠帶。

他拿出絲綢膠帶,告訴對方那才是正確的產品;剛好美國幾個月前又寄了很多絲綢膠帶的試用品,缺乏行銷預算的呂理正,趁機向對方提出「把試用品夾在書裡一起賣」的要求,「你介紹這種膠帶,外面卻買不到,這樣沒有用。所以我願意提供你樣本,」他這麼跟對方說,意欲提高產品的曝光。

另一方面,呂理正去找通路商,希望他們陪他打這一場減肥膠帶戰,但沒人願意。「推」不動通路商,只好靠消費者來「拉」。

呂理正知道,膠帶減肥只少要纏兩周才會「見效」,3碼長的樣本當然不夠,但愛美的女生怎麼會就此罷休?用完了膠帶,她們自然會去藥房詢問。藥房沒有賣絲綢膠帶,他們就會向上游代理商反應,造成來自消費者的「拉力」。

這時候,呂理正已經利用空檔從美國進貨。但他不敢進太多,因為這種減肥產品的生命只有半年。

第三個問題來了:要怎樣在半年內獲得最大利潤又不留存貨?

通路的特性是,貨太多他們就會亂賣,亂賣價錢就會崩盤。所以儘管需求很大,呂理正嚴格控制貨源,下游要100盒,他只給30盒,所以利潤很好,大家都愛賣。

6個月快到了,他知道產品可能已經快死了,就停止進貨,最後毫無庫存。「這半年的進貨量,如果以一個月30盒算,可以賣上63年!」呂理正驕傲地說。但他也承認,減肥膠帶是他這輩子遇上最完美的行銷策略,時機和資源都配合地剛剛好,執行的問題也都順利解決。

呂理正不只將策略思維用在工作上,在他的生活中也處處有想法。為了達到工作與家庭生活平衡的目標,他回家不上網,放假與家人一起做瑜珈;為了讓颱風天的採訪順利,他事先詢問需要穿著的服裝,當天提早出門。一連串對的策略,加上確實的執行,這位業務戰將在工作上、生活上都完成了他的策略目標!

創意團隊: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-爭論完,再一起喝啤酒去!

創意團隊: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-爭論完,再一起喝啤酒去!

作者:林婉蓉  攝影:李芸霈
本文出自:2006年9月號
文章類別:創意
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個會議室坪數不大,繞著會議桌,可以坐滿十個人。會議室前方是一整面隨時可寫下討論事項的牆,連接辦公區一端的那扇牆門,拉開以後就成為開放空間,將會議室延伸到擺放咖啡機、參考雜誌和各類材質的公共空間。

這裡是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的會議室,具設計感的米黃色座椅,坐著四個產品設計師、兩位平面設計師、一個實習設計師,以及設計總監陳禧冠,正熱烈進行著「Design DNA Workshop」,找出什麼是明年飛利浦設計的美學基因。

會議的第一階段由每個人寫下所有想法,用便條紙貼在牆上,逐一討論。第二階段則根據上個階段的想法,手繪顯示器設計草圖。

「in surprise」,大家看著便條紙上的字哈哈大笑,七嘴八舌地開玩笑,「所以盒子裡有根棒棒糖嗎?」「哇!有個拳頭彈出來!」這個會議十分動感,充滿笑聲、爭辯、手勢和表情,每個人都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意見,甚至用手舞足蹈的表演方式來說明想法。大家或坐或站,沒有人正襟危坐,兩道門總是開啟著,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離開又回來。

開放的對話環境
創意常是在充分的對話中浮現,一個開放對話的環境,對創意團隊來說,益發顯得重要。

美籍產品設計顧問蘇博德(Brad Zuege)在台灣工作了六年,待過本土企業團隊,也待過外商公司。他發現在台灣本土企業的團隊裡,大家總是很怕說出自己的意見,唯恐說了什麼蠢看法或是不該說的話。「那又怎麼樣呢?再差的意見,說出來總比什麼都不說來得好,」蘇博德認為,或許沒說出來的其實是個好點子,也可能大家從你的意見上發想,經過腦力激盪後,就產生很棒的創意,「甚至開會吵架都比不說話要好。」蘇博德很難接受一群人沈默地坐在會議室裡,一切只聽老闆的。

在飛利浦設計團隊裡,大家都直呼名字或英文名字,對總監也是一樣,稱呼他為「禧冠」或「SK」。產品設計顧問李建宏認為,對主管直呼名諱,比較能消弭上下從屬的階層觀念,無形中跨越了不能大聲說出反對意見的障礙。

遇到意見不同的時候,難免彼此爭論,飛利浦設計團隊還發生過因此吵架的情況。不過,會議結束,恩怨就留在會議室裡。「設計師一定要有這樣的能耐,可以容忍在開會的時候彼此針鋒相對,然後出了會議室,一起去喝啤酒。」陳禧冠指出,一個創意不被接受不代表你這個人被否定,開放的環境是每個人都能不需遮掩地評論事物,然後有接受公評的雅量。

可以直話直說、毫無顧忌公開吵架的團隊,一定要彼此交情夠,才能這麼做。團隊成員的默契是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創意養分時,一點一滴建構起來的。

隨時分享交流
一個團隊的氣氛好壞攸關整體戰力表現,團隊成員的分享交流十分重要。德籍產品設計顧問賀恩(Holger Hoehn)最愛3C產品,時常mail最新產品的網頁給大家參考;李建宏喜歡逛文具店,從好玩又具巧思的文具堆中找尋靈感,他前幾天買了一個橡皮擦會不見的Hello Kitty橡皮擦,帶到公司和大家討論是否可以運用在螢幕底座的設計。

有的人喜好看雜誌、有的人喜愛聽音樂、有人蒐集香水瓶、有人迷上了車子。除了平時私下的交流,每個人都可以在分享會上,分享看到的電影、讀到的好書、聽到的音樂或觀察到的現象。此外,陳禧冠也會派人到世界各地看展覽,帶回來不只是展場產品的照片,還要分析他體認的趨勢,和大家一起討論。

工作上的合作是增進同事間了解最直接的方式。不少公司是在一開始就分工清楚、指派每個專案的負責人。然而在飛利浦設計團隊,是大家先一起討論出方向,後續執行再由專人負責並搭配其他設計師完成。「這是廣度的展現,有不同的腦袋集思廣益,」李建宏認為,即使同樣一個字,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,透過討論,「當初沒想到」的觀點,一個個冒出來。

當然,一同出遊是感情加溫的特效藥。無論是一起跨年倒數、聚餐、唱歌,還是到花蓮和澎湖幾日遊,都是團隊默契無形的增長。「我們還要去賽車、泛舟,和其他公司舉行足球賽。」賀恩說,想一起做的事情還有一長串。

勇於接受新刺激
閉門造車絕對沒有大創意,接受新刺激,才容易有新的想像。飛利浦設計團隊有個工作輪調制度,雖然台灣團隊負責設計顯示器,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申請或調派到別的分區設計中心支援如吹風機、刮鬍刀、電熨斗等設計,其他分區設計中心的設計師也能透過交換,到台灣來設計顯示器。到國際間交流、取經,來點改變,新意油然而生。

體驗在不同文化之下工作和生活的差異,不僅擴展眼界也充實人生,腦袋又活了起來,人就會改變思考和行為。資深產品設計師周育潤去年到荷蘭出差三次,在此之前,他從沒到過歐洲。在荷蘭,晚上8點以後,如果你還在辦公室,一定被趕出去,倘若週末要到辦公室去,得申請核准才能成行。在歐洲,面對的全是外國設計師,如何和他們討論、互動,並凸顯自己的特色,是一門學問。「回來以後,我現在面對其他場合,都更能勇敢地表達我的意見。」周育潤說。

每一種體驗和嘗試都會豐富人生,靈感不是無中生有,都是來自個人長期累積的經驗與觀察。需要做的,就是告訴自己擴張膽識。「我們的設計師很忙,在不斷掏出想法的同時,也大量地吸收新事物。」這是陳禧冠領軍的飛利浦設計團隊一貫的氣氛。團隊的創意在釋出點子與吸納新知的循環下,就像活水源頭,源源不絕。

扼殺團隊創意的二十句話
團隊激發創意時,最怕被潑冷水。以下是二十句職場上最常見的創意殺手,小心,以後千萬別再隨口這樣說了喔。

1. 時間不夠

2. 人力不夠

3. 以前沒人這樣做過

4. 想這樣做,再等個幾年吧

5. 你講得是有道理,但應該做不出來吧

6. 如果你講得對,為什麼別人不做

7. 先去做市場分析吧

8. 以前都這樣做,一定錯不了

9. 成立一個專案小組再說吧

10. 生產部 / 業務部不會接受的

11. 你跑得太快了

12. 現在業績已經很好了,為什麼要改變

13. 你是菜鳥,不懂啦

14. 這不在我們的年度計畫裡

15. 這不是自找麻煩,增加工作量嗎?

16. 超支了!

17. 先把手邊的計畫完成再說

18. 你根本搞不清楚問題是什麼

19. 你想太多了!

20. 老闆絕對不會接受!

【褚士瑩逍遙遊】-----從理想到現實

最近美國的科技雜誌WIRED的一篇文章中,比較雅虎(Yahoo!)跟Google的根本區
別,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形容,後者像是叛逆期的少年,一個硬碰硬的理想主義
者,前者則比較有『大人樣』,是個用謀略的機會主義者。文章中還說,Google
逐漸變成了雅虎,而雅虎則轉型長大成了AOL原本坐大應該變成的模樣。

無論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公允,這讓我思索一個老掉牙的問題,是不是長大就意味
著必須從理想主義『畢業』,『晉級』成為現實主義者?

我很高興這個答案並不是絕對的。起碼印度就有一個動人的例子。

到過印度的人大概都對於滿街的塑膠袋垃圾有很深的印象,在這個幾乎找不到垃
圾桶的國度,隨手亂扔的塑膠袋不但沒有回收,難以分解造成環境的破壞,被視
為聖獸的牛常常不小心吃了噎死,甚至還阻塞了這個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、擁擠
不堪國度裡的下水系統,近年來孟買的水災,塑膠袋形成的大量垃圾就是兇手,
當局為了展現鐵脕,Himachal Pradesh省一夜之間頒布了新法令,竟然下令全城
不准使用塑膠袋,違者重罰。

比較起來,來自新德里的阿忽佳夫婦(Anita and Shaleb Ahuja)才是真正結合理
想與現實的達人,他們雇用貧民窟沒有教育也沒有職能的窮人,去垃圾堆收集廢
棄的塑膠袋,清洗分類後熱壓成為類似皮革質感的彩色塑膠片,接受設計師朋友
的建議,把原本要賣給遊民當臨時遮蔽物的塑膠片,搖身一變作成設計感�足的
高級手提袋,結果首批�五個的手提袋在當地一個商展上,才幾分鐘就銷售一
空,沒有想到這些垃圾會如此搶手的阿忽佳夫婦,發現這個意外的商機,將這些
手提袋試著推銷給國外買主,結果一鳴驚人成為倫敦時尚界的最新精品。

原本以經營垃圾分解維生,同時也是作家的阿忽家太太,就是因為發現平常處理
的垃圾中,有許多無法分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塑膠袋,努力正視這個公害問題的結
果,讓她想到這個點子,隨即成立了這個叫做Conserve(保存會)的NGO,不但增
加了就業機會,減少了環境問題,色彩鮮豔的手提袋新事業還因此賺了一些錢,
截至目前為止,保存會已經是一個有三百個員工,營業額�五萬美金的機構。

學習建築工程出身的阿忽家先生試著說服印度文化部,承認他們的塑膠手提袋是
工藝品,可是保守的印度官僚說,如果不是至少有五百年歷史的東西,就不能算
是工藝品,但是無論印度文化部怎麼說,英國,美國,法國,西班牙 ,都可以在
最高級的精品店裡發現這種再生的手提袋,雖然有很多朋友勸這對夫婦把這個當
做生意來經營,但是都遭到他們的娩拒,同時他們也不願意進一步加工染色讓這
些塑膠袋的顏色更加漂亮,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手提袋之所以會如此受歡迎,是因
為背後這個美好的故事,商業化或是製造更多工業污染,只會讓一個純粹的善
舉,失去了純粹的美好。

如果想看看這些手提袋,可以到Native by Native 這家以民族風服飾為訴求的
英國公司的網站 http://www.nativebynative.co.uk ,點選BAGS,就可以看到
經銷這些款手提袋。另外一家英國專門賣印度風產品的The India Shop,除了經
銷之外,更進一步在網頁上(
http://www.theindiashop.co.uk/acatalog/Eco_friendly_bags.html ) 把『原
產地』--新德里貧民窟的垃圾場—照片放上去,這些買主都是因為看過現場後深
受感動,而選擇成為經銷商的,一些西方人也因此主動到這個貧民窟做義工,更
有各國的設計師,包括德國的Claudia von Hansemann,主動用做完手提袋剩下
的廢料,進一步義務幫他們設計致造成皮帶、鞋子等週邊產品,真正做到『廢物
的廢物利用』,也就是說,這對中年轉業的印度夫婦,因為從日常工作中發現問
題,卻把問題成為商業契機,再將這個機會變成善心,促成了更多人的善行。

現實不是理想的匕首,因為機會無處不在,真正謀殺我們內在那個充滿理想的少
年,原來是我們自己。

找尋你的靈感繆斯!

更新日期:2006-10-02 記者:謝明彧
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少創意、沒靈感,其實靈感不是呆坐枯等那豁然開朗的那一瞬間,而是需要從生活中加強自己感受的能力,醞釀那種環境與思緒。美國知名趨勢寫手丹尼爾•品克(Daniel Pink)對於培養靈感,提出4個實用的好方法,只要你隨時留心、養成習慣,生活無處不是你的靈感謬斯!

1.聆聽交響樂

聽交響樂是提高感受力的好方法,而這幾首是專家推薦的經典作品:
l .《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》(Beethoven's 9th Symphony)——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曲目,每次聆聽都會因為時空不同而帶給人新的感受。
l .《莫札特第35號交響曲》〈哈弗納〉(Mazart's Symphony No.35,"Haffner Symphony")——注意莫札特在結尾時加入木管,營造出超越個體累加的整體效果。
l .〈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〉(Tchaikovsky's 1812 Overture)——請找一張收錄真實的教堂鐘聲和炮聲的版本,傾聽各種聲音如何相互融合為一。
l .《海頓G大調第94號交響曲》〈驚愕〉(Haydn's Symphony No.94 in G Major,"Surprise")——想要抓住靈感,必須學會接受意外驚奇,注意海頓如何運用突如其來的音響,增加曲子的深度廣度。

2.繪畫

學畫畫,是拓展「整合」能力的蹊徑,因為從繪畫的過程中,你可以學習辨認事物之間的關係,以及如何將這些關係構築為整體。如果能親自參加繪畫課當然是最好,不過對於有好奇心卻沒時間的人,可以試試5筆自畫像(The 5-Line Self-Portrait,只用5條線畫出自己的肖像),這不僅是一個很好的練習,而且趣味性十足。

3.採購雜誌

無論遇上思考瓶頸,或想要汲取新觀念,都不妨到大型書店裡的書報區找靈感。先花20分鐘瀏覽,挑出10本你從沒讀過、從沒想過要買的刊物,請注意!是買那些你平常忽略的雜誌,這才是關鍵。接著花點時間把它們看過一遍,可以不必每一頁都讀,但重點是了解雜誌的主題,還有它的讀者在想些什麼。然後把你的心得應用到工作或生活上,試試異業的方法能帶給你哪些不同的火花。

4.靈感看板

當你著手進行一項專案時,找塊布告欄清空,當做靈感看板,每次發現令你感動的東西——一張照片、一塊布料、雜誌圖文,都把它釘在看板上,不久之後你就會看出影像之間的關連,可供做為專案題材。時裝設計師很早就開始運用看板來拼貼影像,好拓展視野和靈感來源,你也可以這麼做。